進入展場,首先看到的是三件上了鎖的玻璃櫃,分別稱作《物》 (The Thing) 與《其他物》(The Other Thing), 它們看似生物實驗標本的容器,也像博物館裡的陳列櫃,唯獨觀眾無法一窺其中究竟,因為除了藝術家外無人知曉此物為何。玻璃櫃外層的不鏽鋼薄膜 遮蔽了內容物,其形體在燈光的特殊處理下以一種謎般的輪廓挑釁著觀者的好奇心;而一旁的牆上則投影一部幾乎無法觀看的影片《物之影》(The Video of the Thing)——藝術家將其早期作品《命運之矛》(The Spear of Destiny: A Film for Everyone and No One,2003)的部分素材重新處理,影像完全失焦,沒有敘事對白、音效,只有灰階失真的模糊影像。至此,觀者似乎經歷了一次觀賞經驗上的挫敗。拼湊整個展覽核心的線索是角落台座上一本精緻的小書——《物之書:關於政治,藝術,道德和台灣的觀點》(The Book of the Thing: Remarks on Politics, Art, Morality, and Taiwan)。書中擷取了西方哲學史上包括柏拉圖、馬克思、阿甘本等對「物性」的理論,以無形的「物」作為一切有形事物的投影,思辨人對於事物知曉的衡量標準在面對觀者自身的知識局限性及感知時的無效,詰問如果我們連「物」的本質都無法掌握,又該如何分辨當前世界 需要面對的種種嚴肅議題?誠如書名所述,洪子健將這幾年對全球政 治、社會運動與藝術生態的觀察進行了一次道德上的批判。文本在此成了理解展覽抽象語言的關鍵批注,犀利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點出了許多情感上的矛盾,也讓人無時不對號入座 : 「只有當你不是受益者時,貪污才是腐敗。它確實幫助少數人實現夢想,它還贊助各種文化活動,例如藝術。」此刻你深深覺得自己被冒犯了。